印度帝国与她们的勒克瑙之夜

“勒克瑙之夜”是与Alex合办的“帝国小史”项目中一个趣味颇丰的篇章,讲述殖民时期印度勒克瑙有闲阶级的生活及尔虞我诈,以及最终这生活实质性的凋零。感谢Alex的风趣翻译,原文的味道亦有所继承。这里作文字存档之用。全部文本译自《王公之泪:1805-1905年印度的兵变、财富与婚姻》 (The Tears of Raja: The Mutiny, Money & Marriage in India) 第九章。

另外,欢迎订阅我们的X账号:https://x.com/MoringStarUK


Between midnight and dawn, when the past is all deception,

在午夜与黎明之间,当过去成为一场欺骗

The future futureless, before the morning watch

未来没有未来,在黎明守望之前

When time stops and time is never ending;

时间停住,而又永无终点;

–  T.S.Eliot, The Dry Salvage

国王已然厌倦了一切,只有对自己的继母,即太后恨之入骨。正是这个女人将他养大,宠坏了他,并唆使他仇恨自己的父亲加齐·丁1。约翰.洛(John Low,时任英国常驻代表)报告称:“国王参加完宰相家的晚宴后,兴奋不已,跌跌撞撞地回家,但当他经过太后宫门前,他对那位太后的怨恨和敌意突然又涌上心头。他下令打开宫门,对她的奴婢大声喊叫道:如果她不离开宫殿,他就要强行把她拉出去。他的仆人颇费一番周折,才在太后的许多面首和女侍的恳求和叫喊中强行推开了大门,喧闹声太大了,当晚睡在常驻代表府的我都被惊醒了。”

我们不难想象,印度总督麦克纳顿爵士在看着这份报告时,想到常驻代表和洛太太无辜的被这些喧闹声吵醒时,不禁啧啧感叹的样子。国王和他那些醉醺醺的扈从们不停地撞击那坚固的大门。但宫闺内门实在太过坚固,直到凌晨两点都未能破开。国王用尽一切亵渎的字眼发誓,除非她的继母离开宫殿,否则他绝不回府邸。而最后,他依然骂骂咧咧的上了轿子,离开了现场。

纳西尔-乌德-丁·海德尔·沙阿 (Nasir-Ud-Din Haidar Shah)。奥德的纳瓦布,臣服于维多利亚女皇陛下的国王,尊贵的囚鸟。

国王随后开展了一场简短但恶毒的排挤运动,旨在将太后从宫中赶出去。他命令他的建筑工人搭梯子爬到她的屋顶上与窗台对面,以污损她的清白(To pollute her pudah,字面义“污损她的屏风”)。之后更是将装有尿液和动物内脏的陶罐掷入太后府内,并以同样的方式亵渎了太后所修建的为荣耀十二伊玛目2而建的衣冠冢。太后亲自跪地扫净了这些污物。灾难接踵而至,国王又派遣他的士兵夹着五把梯子,翻越围墙,开始拆毁太后府。困于内殿的太后与她的阿比西尼亚女奴们只得忍饥受渴。当他们困于无奈,只得前往大门找水喝时,国王的兵士开始对这些女奴丢砖头,女奴们愤而捡起砖头反击。于是,“这些毫无男子气概,铁石心肠的兵士聚集到一起,向她们开火,”太后告诉约翰·劳,“我看到这些饥渴的女人饮尽了死亡的果子露。绝望之中,我只能下令让我的土兵(Sepoy)们开枪还击。”

太后的土兵们其实都是女人,但他们巧妙的将自己的头发盘起来,藏在军帽(Shako)里。欧洲客人们有时候会将这些女兵们认成是穿着衬垫外衣(Padded Shirt)的矮小男人。她们和男兵一样穿着白色帆布裤子,佩戴交叉皮带和子弹盒,手持滑膛枪与刺刀。她们训练有素,让许多男人也品尝到了死亡的果子露。国王的图书管理员,克鲁普里先生听到了交火,并估测约有15-16人因此丧生。而几天后,太后终于被赶出了出去,身无分文,无家可归。随后十八个月,国王就这样对她弃之不顾,连一个卢比都不曾给她。

印度人第一次带上了军帽,在德干高原的热风中穿着羊毛夹克,忍受着汗水浸彻的皮靴,缓缓走向贾拉拉巴德……

太后讳名塔里赫(Tarikh),是勒克瑙城中给贵族售卖历书的书商之女。纳瓦布萨阿达特·阿里·汗想把她送给自己的儿子和继承人加齐·丁,并举行一种叫作“朵拉”(dola)的非正式仪式。但雄心勃勃的历书商坚持要求举行正规的上流社会的婚礼。加齐·丁和塔里赫只有一个女儿,加齐·丁没过多久就爱上了妻子的女仆。这个女仆怀孕了,生了一个儿子,就是纳西尔·丁。孩子出生后,太后立刻命人将他母亲处死,还想把男婴也杀掉,但后来却喜欢上了他,就把他视如己出、抚养长大。纳西尔·丁人生的开端就是这样不幸。

太后脾气暴躁,性格浮夸,喜欢宗教创新。她设计了一个名曰“Chhati”(字面义为“第六”)仪式来纪念诸伊玛目,这是基于一项印度的传统习俗,即母亲和孩子在出生六天后一起洗澡。她还带了11个漂亮的处女到宫殿,把她们作为除了阿里3以外所有伊玛目的象征性新娘,每个人都被赋予了伊玛目妻子的名字。这些处女被称为“achhuti”4,即“纯洁得不可触摸”,太后坚持每天早上第一眼就要看到这11位处女中其中一位的脸庞。

这些虔诚的仪式奢华至极,以至于引起了约翰·洛的反感,但相比之下,这还不及当国王开始效仿其继母,甚至超越她时。他向印度总督麦克纳滕表达的震惊。比国王与理发师的放荡行为更令人难以容忍的,是陛下在穆哈兰姆月(Muharram,回历一月)期间的表现——“他为此设计了一些新的荒谬仪式,称为“Achoota”。在这段时间里,他开始戒酒,并专注于迷信的仪式……这些仪式最终都会以盛大的游行结束,而陛下则身着女性服装,坐在华丽刺绣的轿子里,怀抱着一个玩偶,他认为这代表某位新生的先知或伊玛目。国王每月在这个新奇想法上挥霍的金钱数额惊人,而城中的所有正统穆斯林都对这一完全异教的仪式深感震惊。”

但这还不足以让常驻代表阁下有所震撼。此后他所目睹的行为,几乎是对他的信仰与理智最彻底的挑战——迷信、异端、偶像崇拜以及男扮女装,这一切都令约翰·洛深感愤慨。然而,这场闹剧并未止于游行。在伊玛目诞辰之日,国王会模仿临盆的女子,假装自己正忍受分娩的剧痛,怀中则抱着镶满珠宝的玩偶。所谓的“诞生”六天后,他与玩偶还按照母子传统仪式进行净身沐浴。宫中一些年轻男子也开始效仿国王,扮演女性角色,并自称为“Achootas”。整整数周,整个宫廷都沉浸在女装的狂热之中。直到国王去世,这些狂热分子(Zealots)才脱下女装,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

由于国王与他的继母同样对这些富有异国情调宗教仪式情有独钟,人们或许会认为,当他长大并继承父亲的王位后,童年时期对继母的情感纽带会有所加深。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他开始憎恨她,并深深怀念自己的生母。他在乡间的江卡花园(Jhankar Bagh) 墓园为母亲修建了一座陵墓。即便他未必知晓母亲去世的所有详情,内心恐怕也有所怀疑。显然,那位狡猾的医生,哈基姆·马赫迪(Hakim Mehdi)——同样痛恨这位太后——最早在国王耳边低语,暗示是她害死了他的生身母亲。

“别以为长胡子的就是国王陛下!”

当纳西尔-乌德-丁还是王储时,他第一次婚姻就迎娶了来自德里的公主。 公主是光辉至高的莫卧儿帕迪沙,皇帝陛下的孙女或侄女,相貌端正,品行高洁,性格谦虚,堪为楷模。当公主看到自己未来的夫君和他那乌烟瘴气,酒气冲天的侍从们时,便主动归隐侯赛因花园(Hussain Bagh),坐落于纳瓦布阿萨夫道拉的陵墓旁。

国王的下一位妻子是阿夫扎尔·玛哈尔,纳西尔宫廷中的一名宫女。她先前据传是一位洗衣妇,或者在内廷干着其他类似的活。根据约翰·洛的前任,常驻代表威廉·斯利曼爵士(Sir William Sleeman)所言:“此女在这荒淫无道宫廷中以美德为人称道。”她明智谨慎,与脾气火爆的太后相处融洽。很快,她就生下了一个男孩:蒙那·詹。太后大喜过望,亲自保护母子二人。蒙纳·詹成了太后的掌上明珠,以弥补她曾经挚爱的继子与她疏离后留下的空缺。

从此,阴谋真正的开始编织交错。太后着手为蒙那·詹寻找一位乳母,许多候选人应召而来。太后很快相中了一位名叫多拉丽的女子,太医宣布她奶水质量一流,她因此就任乳母。她起初嫁给国王骑兵部队的马夫拉斯托姆,后来红杏出墙,与一名铁匠和一名象夫有了奸情,生了一儿一女。没人说得清这两个孩子的父亲究竟是拉斯托姆,还是铁匠,抑或是象夫。

但不久之后,纳西尔就与多拉丽一见钟情,“尽管她在别人眼中相貌平平,粗俗不堪。”此后纳西尔一直死缠烂打父亲统一这门亲事,终于父亲在1862年,即去世前几年同意了。纳西尔很快就将她封为皇后,加衔“时之王后”,并赏赐一座岁入6万卢比的庄园。她还不满足,劝诱国王宣布她的儿子凯万·贾赫(Kaiwan Jah)为长子,也就是继承人。国王向当时的英国常驻代表莫当特·里基茨保证,如果凯万·贾赫不是他的长子,他就不会为了与多拉丽的婚礼花费那么多钱了。里基茨说的话不总是值得信赖,但他也觉得有必要指出,勒克瑙人普遍的印象是,多拉丽第一次与国王见面的时候,她儿子凯万·贾赫已经三岁了。国王不以为然。纳西尔去信给印度总督,认可凯万·贾赫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和继承人。于是,凯万·贾赫于1827年12月被送去坎普尔,欢迎总司令康伯米尔勋爵。

你是所有将要到来的茉莉、水仙和鸢尾花的源头。

多么诡异的场景啊,康博米尔勋爵,铁公爵威灵顿赐诨号“臭傻逼“(that d-d fool),度过恒河,与王储凯万·贾赫共乘象轿,随后用早膳,畅饮香槟或樱桃白兰地。据说王储陛下外表并不讨喜:皮肤黝黑,性格暴戾,厚嘴唇外加一口烂牙,制服上嵌满钻石珍珠,周遭贵胄身穿金、红、绿、黄等各色华服。不知道康博米尔勋爵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根据威灵顿公爵所言,他大概是没有的)。在他眼里,眼前的这位粗鲁的年轻人大概是什么百代纳瓦布的子孙,而事实上他不过就是一个乳母与马夫,铁匠抑或象夫所生的野种。

与此同时,加齐告诉常驻代表宫中另外的那个男孩,蒙纳·詹,并非纳西尔·丁的子嗣。纳西尔·丁承认他的唯一目的就是惹恼父亲与继母。加齐·丁憎恨太后,而她的子嗣们也将延续这一仇恨,诅咒他们的母亲。 她的暴躁脾气令老国王一生都饱受折磨。她会拳打脚踢,粗言秽语;令老国王面流鲜血,衣不蔽体。纳西尔·丁在选择新妻子时同样运气也不好,“时之王后”也开始霸凌她的丈夫,时不时扇他耳光。

不出意外地,国王再次开始移情别恋,在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内,“时之王后”就被相貌平平的艾玛·沃尔特与传奇美人泰姬玛哈(Taj Mahal)夺去了光辉。但此后国王又看上了“时之王后”的侍女库德西亚。国王有一次去拜访多拉丽时要水喝,于是库德西娅用银盘端着金杯给他送来。她戴着面纱,而他喜欢胡闹嬉戏(他酷爱蛙跳和打雪仗),于是往她面纱上洒水。她奋起反击,向他洒水。国王对此神魂颠倒。次日他又来了。他俩又打水仗。没过多久,在1831 年 12 月 17日,也就是洛夫妇抵达勒克瑙几周之后,国王和库德西娅结婚了。

当她饿了,是为他而饿。当她渴了,他的名字
是果子露。当她冷了,他就是毛皮大衣。这就是
当一个人陷入热恋之中,挚友所能做的。
经由称为真主的圣名,尔撒施行奇迹,
而祖莱卡,则在尤素福的名字中感受奇迹。

库德西亚长的英气俊美,和她的前主人“时之王后”一样脾气很差并且格外贪婪(她积蓄得财富近四百四十万卢比,国王大肆挥霍一生,结果国库里大部分的资金都属于她)。据说,在国王的众多嫔妃之中,她是唯一为国王真心相待的那位,而国王亦如。但他们吵起架来也是惊天动地,到最后终于弄出了人命。库德西亚学会了读书写字,却生不出一个男孩。她害怕因此被排挤,最后沦落街头。据说她多次将前夫男扮女装,带入宫中并希望他能让她怀孕;不幸的是,这件事很快被发现并报告给了国王。纳西尔·丁暴跳如雷,告诉她如果他能将她从奴隶扶坐在王座上,他也能轻易将她从宝座上扔下去。听闻此言,库德西亚冲出宫门,逃回公寓并吞下了砒霜。国王亲眼看着她挣扎着死去,直到他再也无法忍受,一路逃到三里外的赛马场。在那,他蹲在大看台上,直至葬礼结束。

她的死亡时间是1834年8月11日,国王伤心欲绝,整日都不愿脱下丧服。自库德西亚死后,他反复无常的行为中更带有一丝黑暗的意味。现在,他更加倾向用恶毒与凶残的手段攻击他人,以前的他从未堕落至此。他⼿下最谄媚 的宠⾂之⼀是加利·詹格 ,此⼈同时担任勒 克瑙警察总⻓和步兵旅旅⻓ 。 除了对国王溜须拍⻢外 , 加利⼘招⼈讨厌的另⼀个地⽅是他经常检举他廷⾂的贪污腐化,尤其是对接替哈基姆·马赫迪(Hakim Mehdi)担任⾸相的劳杉·道拉(Raushan-ud-daula) 。此外,加利卜怀疑宫廷裁缝穆卡向国王乱收费 。因此,在一次宫廷仪式中,加利. 詹格拿起穆卡送来的其中一顶丝绸王冠给国王检查,便在手指上旋转它。不知是偶然还是故意,似乎是为了证明丝绸是多么脆弱,加利的手指戳破了帽顶,他惊叫道:“看,陛下的王冠上有个洞!”

这样的冒犯之举可能暗示他登基前所受的羞辱(他的父亲曾将他囚禁,并企图以他的兄弟取而代之),激怒了国王,怒喊道“砍下他的头”,于是加利的双腿被铐上,他的家人被投入监狱,他的财产也被没收。后来,加利遭受鞭笞、石刑和监禁,他家中的所有女性被命令剃光头发、剥光衣服并被迫裸身游街。约翰·洛出面干预,讲这些过火的惩罚改为流刑,并在警察局长达尔尚·辛格不算宽厚的仁慈下,将他关在铁笼中数年。

但国王的首要仇敌依然是太后。她最近的一次冒犯就是拒绝为库德西亚服丧。她告诉继子,过度悲伤不是男子汉所为:“真主创造无数比她更美的女子,不值得为一个娼妇所哀伤。”“如果你对我尚有母亲的温情,你就会穿上丧服。但你没有,因为你从来就不是我的母亲。”

血统纷争仍在持续。如今的情况是,国王曾先通过哈基姆·迈赫迪,然后又亲自向约翰·洛保证,这两个男孩都不是他的儿子。国王称,这两份报告都是虚假的,根源在于同样的因素——贿赂和野心。他还在全城张贴布告,公开声明此事。“时之王后”向宫廷中的人支付了数以万计的卢比,以说服他们承认凯万·贾赫是他的儿子,而太后一方的人也在蒙纳·詹的问题上采取了相同的做法。然而,国王声称在蒙纳·詹出生前24个月就已停止与阿夫扎尔·玛哈同居。谁听说过有长达25个月的孕期?

应国王的请求,约翰·洛将此事上呈至加尔各答。最终(1832年12月15日),东印度公司政府决定,在国王去世后,不会承认这两个男孩中的任何一个,而是改立他的年迈叔叔穆罕默德·阿里·沙阿(Muhammad Ali Shah)为王。穆罕默德·阿里·沙阿当时已年近68岁,健康状况不佳,但以节制的生活方式和谨慎的性格闻名。此外,他曾在30年前担任其父萨阿达特·阿里·汗(Sa’adat Ali Khan)的宰相。这一决定被秘密传达给约翰·洛,以防止宫廷内部的阴谋和继承人被毒杀的风险。

在过去九年间,历任常驻代表不断警告,纳西尔·丁并不认为威廉·本廷克勋爵的威胁会真正实施。他同样对驻地官员关于他酗酒及与德鲁塞特先生(Mr. Derusett)5荒唐行为的批评毫不在意,这些行为“既损害了英国的形象,也玷污了陛下的名誉”。

国王是怎么回答的呢?“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继续在自己的宫殿里,以我喜欢的方式取乐,和任何我愿意陪伴的人一起畅饮美酒,万岁!我唯一需要听从英国政府意见的,只有与奥德王国政府公共事务相关的事情。”常驻代表对此只能无奈地评论道:“也算合理。”

与此同时,愤怒的太后正在集结一支庞大的军队——5000名士兵,以及几门口径不一的野战炮。她正大规模招募那些国王最近解雇的土兵(正如常驻代表要求的那样)。她的部下正忙于挖掘战壕,而令人不安的是,国王的军队竟表示,他们并不愿意与太后作战,因为她掌控着蒙纳·詹。尽管国王已经公开否认了这名男孩的身份,但城中的绝大多数人仍然认为他是被认可的继承人,尤其是因为他曾被派去迎接康伯米尔勋爵(Lord Comber-mere),尽管公众误以为他是另一个男孩,这也倒可以理解。

如今,国王召见约翰,希望他能调解这场纷争,因为他自己完全无法与那位可怕的继母进行任何不流血的谈判。约翰表示,他无法亲自干预,但可以派他的首席文书(Chief Munshi)6前往。这个职位是驻地官员的礼仪顾问,同时负责许多其他事务。约翰称,这位特定的文书是一位极具技巧和正直品格的人,曾在海得拉巴和德里为驻地官员效力必定能够平息“受委屈的太后”的愤怒。这位文书名叫伊尔蒂法特·侯赛因·汗(Iltifat Husain Khan)。1839年他在任内去世后,约翰·洛在致总督的书信中不由得怀疑,他为何愿意长期坚守一个薪资微薄的职位。他推测,“在这个职位上,似乎存在某种不为人知、却能毫无风险地获取巨额财富的便利”,但他始终未能弄清这些未知的途径究竟是什么。

一位文书(Munshi)不仅仅是秘书和速记员,更是统治者与世界沟通的工具。图为维多利亚女皇陛下的首席印度文书,穆罕穆德.阿卜杜.卡里姆(Mohammed Abdul Karim,荣膺皇家维多利亚司令勋章,印度帝国司令勋章,他终身和维多利亚女皇保持着柏拉图式的好感,并教会了维多利亚女皇说流利的乌尔都语和一些基本的波斯语。

这是约翰·洛天生谦逊的表现之一,尽管他已在印度生活了30年,却从不假装完全理解当地经济的运作方式。对他而言,印度经济仿佛是一个平行宇宙,充满了未知的奥秘,即便是经验丰富的英国官员也难以窥探其深层结构,因其复杂而稳健的体系大多隐藏于表面之下。事实上,英国观察者更倾向于忽略印度商人社群那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商业网络,而是认同查尔斯·梅特卡夫爵士7那著名的观点,认为真正的印度存在于乡村社区,那些“小共和国”在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中始终未曾改变。同时,英国人相信严格的社会阶层制度阻碍了真正意义上的印度中产阶级的形成。马克思(Marx)和韦伯(Weber)8对此深信不疑,就如同那些身处印度的英国官员一样。然而,正是商人社群维系着印度的正常运转。

足智多谋的文书伊尔蒂法特带着一封措辞谨慎的信件前往太后处,恳请她解散军队——约翰·洛依旧选择暂缓直接干预,为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保留余地。然而,他已准备好致英军驻军司令约翰斯通准将(Brigadier Johnstone)的一封信,指示他让两支步兵团随时待命,并调配尽可能多的炮兵支援。但他特别强调:“无论如何,必须完全避免直接冲突。” 并不需要隐瞒军队的动向,让敌方知晓英军正在前往的消息,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威慑。

伊尔蒂法特抵达太后的住所时,她正与一群女眷以及男孩蒙那·詹在一起(蒙纳·詹的母亲阿夫扎尔·玛哈很可能也在场,因为她几乎从未离开过儿子的身边)。贝古姆如往常一样,藏身于帷幕后。当伊尔蒂法特递上信件时,她说屋内光线太暗,看不清楚,便让他大声朗读(或许她是不识字的,但她的父亲曾是一位博学之人,也极其推崇教育,连出身贫寒的库德西亚都学会了读写,因此她未必真的目不识丁)。

伊尔蒂法特将信件朗读了两三遍(信件篇幅较短),太后随后说道:“我深知,奥德王国的主权是由英国政府所赐予的,我无意违背其代表的意愿。只要能为我的生计做出适当安排,我愿意照他所说的去做。”

伊尔蒂法特:请不要找借口了,英国军队真的会打进来的。

太后:好啊,但我该如何诉说国王加诸于我的屈辱?我又该如何描述我所经历的一切,被人用最污秽的肮脏之物,日夜不停,污损我那神圣祷告之所?我无惧死亡!世人皆知我曾如何善待国王。我们如恋人一般,日夜我都在为他的安危操心,甚至如今我仍不愿他遭受不幸。让他亲自来这里,用他自己的双手杀了我吧。我已对人生感到厌倦,将自行了断。

说罢,她与蒙那·詹泗涕横流,嚎啕大哭起来。❖


  1. 本文所有的人名均来自乌尔都语,人名中的乌德(ud)与法语“De”或者德语的“Von”作用一致,因此本文原作者在下文中不再重复书写。 ↩︎
  2. 伊玛目(إمام‎),即伊斯兰教中的教长、领袖或祈祷主持,在教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十二伊玛目由什叶派的主流派别(十二伊玛目派)所尊奉,被认为是伊斯兰教创始人以及先知的精神及政治继承人。 ↩︎
  3. 阿里即先知穆罕默德之堂弟暨女婿,首批伊斯兰教的启示者之一。 ↩︎
  4. 即 अछूती,此为用于男性及通俗意义的“不可接触者” अछूत(Achhut)之阴性形式,专用于女性或形容未被触及之事。 ↩︎
  5. 乔治·哈里斯·德鲁塞特, George Harris Derusett, 先前不过是德里的一位理发师。后来在奥德王国的宫廷中扶摇直上。靠着语言天赋与甜言蜜语的本事成为了国王的众多宠臣。与国王一起酗酒,乘船游览,女装与恣意冲击太后府邸。最后在约翰洛的威逼下携带多年来贪墨的公款,合计约有几十万卢比离开勒克瑙返回英国。 ↩︎
  6. 文书(Munshi)不仅是印度次大陸北部住民之姓氏,更是一颇具荣誉的称号,专门颁布给高度掌握政治及语言学识之人。因此,文书称号的持有人在当时的印度政治世界拥有持续而活跃的影响。 ↩︎
  7. 查尔斯·梅特卡夫爵士,Sir Charles Metcalfe,英国殖民行政官,于1835–1836年驻印度任总督一职。 ↩︎
  8. 前者即是指我们所熟知的卡尔·马克思。后者则指德国社会经济学家马克思·韦伯,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同时对中印地区社会及主要宗教有所研究。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CAPTCHA